我在北京三甲医院当陪诊:每天忙完回到家真是累得不想动|新职人
栏目: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:2024-05-05
 随着经济与科技发展,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层出不穷,新职业、新工种不断涌现。  脱离传统职业的“新职人”有何特别之处?他们在新业态中有着怎样的经历与感受?记者寻访新兴职业从业者,直面挑战变化的新群体。  暖暖(化名)的一周,被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段:周末,她是一家艺术培训机构的经营者;而工作日,她穿梭于北京各大医院,在挂号处、诊室和药房间奔走,是一名陪诊师。她为患者提供代排队取号、陪同候诊、与医生

  随着经济与科技发展,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层出不穷,新职业、新工种不断涌现。

  脱离传统职业的“新职人”有何特别之处?他们在新业态中有着怎样的经历与感受?记者寻访新兴职业从业者,直面挑战变化的新群体。

  暖暖(化名)的一周,被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段:周末,她是一家艺术培训机构的经营者;而工作日,她穿梭于北京各大医院,在挂号处、诊室和药房间奔走,是一名陪诊师。她为患者提供代排队取号、陪同候诊、与医生沟通、取检查报告等服务。

  她坦言,44岁转行做陪诊师,一方面出于现实原因被迫转型,另一方面也是看中“陪伴经济”蓬勃发展。在北京,像她一样转行陪诊的人还有很多。

  与此同时,这一职业尚未进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资格目录,相关行业标准也亟待明确。

  2月底的一天,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南大门外人潮熙攘,拎着X光片的、推着轮椅的、边走边打电话交流病情的,天南海北的口音交相混杂。

  下午2时30分,记者在这里见到暖暖时,已是她的“第二单”。当天一早,她就从家赶赴位于东城区的同仁医院陪诊,中午又坐地铁奔赴16公里外的北大第三医院代约问诊。

  从去年底开始做陪诊师,初入行的她几乎每天都收到社交平台的私信,她的收费是半天300元,“我只在工作日陪诊,算下来,平均每天都能接到一单”。说着,她展示了今年一月的陪诊收入,共9600元。

  “中年创业”“80后独生女”“中年危机”,都是她在社交平台上给自己打的标签。她说,人生前二十年顺风顺水:从小无忧无虑长大,通过艺考从小城进入北京,毕业后扎根于此,工作几年后辞职创业,一帆风顺。

  人过四十,生活像打了个急转弯,艺术培训生意每况愈下,父亲因病去世,与好友也产生了隔阂。“有种墙倒众人推的感觉”,她说,重重的打击让她低沉了大半年。

  “有天突然醒悟,觉得不能再这么消极”,她想过开网约车,当快递员、闪送员,最终,凭借对就医流程的熟悉、对病患心理的洞察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,她找到了新的起点——陪诊师。

  “零门槛、高薪、时间自由”,和暖暖一样,不少遭遇职场变化的中年人将目光转向陪诊。

  橙医健康的人事经理陈占广告诉记者,去年接触到很多会计行业的中年学员,“企业降薪,一个月开五六千块钱,还要坐班,他们就想,还不如去干陪诊。”

  陈占广所在的企业,自称“民用医疗级陪诊员培训机构”,在全国拥有50余个点。这家企业面向公众招聘陪诊学员,一次收费2980元,包括线天的医院带教实习。

  “更欢迎中青年学员,性格沉稳、经历相对丰富,体力也跟得上,同时还不能有较大的外貌缺陷,毕竟也是服务行业。”陈占广说。

  与遭遇“中年危机”的群体不同,26岁的河南新乡青年冯超毅曾在IT企业和口腔医院工作。上班近两年后,出来干陪诊。

  “一方面是之前在医院工作,有帮助病人就诊的经历,感觉发展前景挺大;另一方面,做陪诊是在做自己的事,不像给别人打工,我不太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。”

  收获自由以外,冯超毅也担忧着一些现实问题,“断缴社保一年多了,计划今年续上,还是想要有个保障。”

  “医院社工、代排队的、升级版‘黄牛’……”作为新兴职业,大众对陪诊师还知之甚少,甚至存在误解。

  “刚辞职做陪诊时,除了家人,基本都不理解。他们不清楚这是干什么的,能不能赚到钱,多少觉得不太靠谱”,冯超毅说。

  什么人会选择陪诊?陪诊教师房颖在授课时总结出三类,一是异地就医人群;二是特殊人群,比如行动不便需要坐轮椅的、孕期产检、“社恐”人群等;三是留守老人或“北漂”。

  从医疗资源来说,北京是名副其实的“全国看病中心”,拥有三甲医院60余家,公立医院百强数量位居国内第一。

  “异地就医的人非常多”,冯超毅回忆近一年来接到的单,很多都是来京看病的人。

  小程序挂号、自助机取号、分诊处报到、自助打印检查报告……如今,医院设备越来越智能,却也让不会操作的老人犯难,甚至年轻人第一次去陌生医院,也会晕头转向。而熟悉流程的陪诊师能快速理清头绪,包揽费时费力的排队等工作,让患者安心看病。

  陪诊师还能陪同患者进入诊室,帮患者描述病情、听取医生诊断建议,“好的陪诊师是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桥梁,尤其代问诊,要求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。”房颖说。

  子女找陪诊师陪父母就医的也不在少数,张阿姨便是其中一例。暖暖说,头一天,她会通过电话提前了解张阿姨的身体情况、既往病史、用药禁忌等,第二天按约定时间提前30分钟到达,取号、报到、预约检查、陪同检查、取药……不到11点便顺利完成。

  “我不光是跑腿的,还是病人的心理支柱。”当她把张阿姨送上出租车时,老人握住她的手说,“有了你,看病没那么可怕了,也没那么孤独了”。

  “八零年代的独生子女,既要养家,又放心不下年迈的父母,找陪诊师成为他们的选择。”暖暖对此深有体会,“我是独生女,前几年我爸住院,基本都是我一个人忙,那时就想能有个人帮忙该多好”。

  与病人共情,也是不可避免的。冯超毅陪诊过一位来京看病的癌症患者,五十多岁。诊室里,大夫说“没得治了”。出诊室后,患者边走边掉眼泪,冯超毅跟在后面,“心里很难受”。

  “做陪诊前,都是开车出行”,暖暖说,现在担心堵车、没车位,选择了更有保障的公共交通。“每天忙完回到家,真是累得不想动。”

  租住在北京近郊大兴区的冯超毅,去各大医院单程要一小时地铁起步,“每天微信步数最高近三万步”,他感叹,体力不好真吃不消。

  穿梭医院见证人生百态,暖暖对幸福的理解也悄然改变,“做陪诊师前,眼中的幸福是经济富足、家庭和睦,现在觉得一家人整整齐齐、健健康康就是最大的幸福”。

  社交平台上,除了客户咨询业务,暖暖还会接到很多人的私信,询问陪诊师如何入行。“我建了交流群,现在一个群已满五百人,又开了二群,有一百多人。”

  面对求教,她毫不保留,甚至在群里做了次免费分享课。她提醒,陪诊师不是很快达到高收入的职业,因为每单价钱是固定的,每天时间也是固定的,能算出来上限是多少。

  暖暖说,有些人觉得陪诊工作自由,但顶着星星出发常有,愿意付出和能吃苦是根本。

  “把利益看太重不适合做陪诊,有可能会跑偏,比如跟‘黄牛’去挣‘倒号’的快钱,这种是干不长也干不好的”,陈占广说遇到过一些培训后很快放弃的人,“因为前期挣钱比较慢”。

  “陪诊师的薪资没外面传得那么邪乎,刚起步也就一个月四五千,平均月收入八千到一万五,成熟的能做到两三万。”陈占广说,学员经培训后参加考试,合格就可接单,半天288元,公司抽成30%,相当于每单到手201.6元。客单旺盛时,一天能接四五单。

  陈占广说,他所在的公司已在北京办了25期培训班,培训了近千人,大概三百多名全职,兼职占大多数。

  相对陪诊机构,暖暖和冯超毅属“个体户”,但也有相对稳定的小团队,五六人“抱团取暖”,互相交流经验,转让忙不过来的单。

  采访中,记者注意到,网络平台不乏关于陪诊师培训乱象的投诉。比如,黑猫投诉平台上有投诉者表示,在直播间下单陪诊培训课,对方承诺4个月没收入会退费,但拒不退费。

  还有人表示,交费2410元后,培训材料、发票没有兑现,只提供软件上的自学课程,要求机构退款未果,发消息也不回。

  “先培训后上岗”,基本是陪诊机构的“行规”。记者以应聘者身份咨询了几家陪诊师招聘机构,均表示需交费完成培训方能上岗,费用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。有机构宣称,“不限学历、专业,越老越吃香”。

  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市面上约有十余种陪诊师证书,颁发机构包括中医药卫生人才培训管理中心、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、厦门卫生人才服务中心等,有的需考试合格后获取,有的培训完即可获得。

  关于陪诊行业,媒体报道中也提及不少亟需明确的问题。比如:服务过程中,患者身体出现突发情况怎么办?陪诊师、患者、医院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该如何划分?

  与此同时,社会对陪诊行业的关注度也持续增强。多名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聚焦“陪诊师”与“陪诊服务”,建议规范服务,完善标准。

  “未来视发展情况定,有可能成立一家陪诊工作室”,面对今后发展,冯超毅认为陪诊师是朝阳行业,需求量会持续加大,而且一定会被规范化。